1、艾滋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2、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3、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
病理改变
1、免疫系统病理变化:包括hiv相关性淋巴结病、脾脏淋巴细胞的高度耗竭,儿童患者的胸腺过早退化和晚期患者骨髓细胞减少等。
2、临床病例变化:艾滋病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疾病,皮肤粘膜、淋巴结、眼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除免疫系统病变,还包括多系统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原虫)和恶性肿瘤(包括卡波氏肉瘤、恶性淋巴瘤和子宫颈癌),构成了艾滋病复杂的临床病理变化。
发病机制
1、病毒感染过程
(1)原发感染
hiv需借助于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包括第一受体和第二受体。hiv进入人体后,在24—48小时内到达局部淋巴结,约5天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成份。继而产生病毒血症,导致急性感染。
(2)hiv在人体细胞内的感染过程
吸附及穿入:hiv-1感染人体后,选择性的吸附于靶细胞的cd4受体上,在辅助受体的帮助下进入宿主细胞。经环化及整合、转录及翻译、装配、成熟及出芽,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
(3)hiv感染后的三种临床转归
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形成慢性感染,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典型进展者、快速进展者和长期不进展者三种转归。
2、抗hiv免疫反应
抗hiv免疫反应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以特异性免疫反应为主。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特异性细胞免疫,人体免疫系统主要通过针对hiv蛋白的各种特异性抗体、特异性cd4 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和ctl直接或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抑制病毒复制。
3、免疫病理
(1)cd 4 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感染hiv后体内cd4 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分为3个阶段:①急性感染期:cd4 t淋巴细胞数量短期内一过性迅速减少,大多数感染者未经特殊治疗,cd4 t淋巴细胞数可自行恢复至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②无症状感染期:cd4 t淋巴细胞数量持续缓慢减少,多在800~350/mm3之间,此期持续数月至十数年不等,平均持续约8年左右;③有症状期:cd4 t淋巴细胞再次较快速的减少,多在350/mm3以下,部分晚期病人降至200/mm3以下,并快速减少。
(2)cd4 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t辅助细胞1(th1)细胞被t辅助细胞2(th2)细胞代替、抗原递呈细胞功能受损、白细胞介素-2产生减少和对抗原反应活化能力丧失,使hiv/aids病人易发生各种感染。
(3)异常免疫激活
hiv感染后,cd4 、cd8 t淋巴细胞表达cd69、 cd38和hla-dr等免疫激活标志物水平异常的升高。异常的免疫激活状况不仅可以衡量血浆病毒载量的变化,还可以预测cd4 t淋巴细胞减少的速度。
(4)免疫重建
指经抗病毒治疗后,上述hiv所引起的免疫异常改变能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与艾滋病相关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率下降,艾滋病病人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减少。但抗hiv治疗并不能使所有艾滋病病人获得免疫重建,也不能重建抗hiv的cd4 t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cd8 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hiv的能力也下降,这意味着病人需长期维持用药。
2、艾滋病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艾滋病患者多出现明显的消瘦和严重的营养不良,贫血,白细胞,血小板或全血细胞减少。
长期腹泻引起水电解质紊乱,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智力下降,反应迟钝,抑郁,忧虑,类妄想狂精神病或痴呆。
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引起心动过速,心脏增大,充血性心力衰竭。
肾功能的损伤可引起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坏死,出现蛋白尿,少尿,高度水肿,氮质血症及肾功能衰竭。
肌肉骨骼系统的损伤可引起游走性关节炎,关节疼痛和关节腔积液,酷似风湿性关节炎,抗风湿治疗效果不佳,亦可表现有多发性肌炎,肌肉明显压痛及活动障碍,肌肉活检呈坏死性肌炎。
内分泌系统的损伤可出现肾上腺功能不全和低肾素血症,低血压,持续性低血钠和高血钾,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和肾上腺危象等。
3、艾滋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将这个过程分为四期。
一、急性感染期
感染hiv后,hiv刺激机体引起免疫反应。此后,进入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感染期。
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起病急骤,出现发热出汗、头痛、咽痛、恶心、厌食、全身不适、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同时可伴有红斑样皮疹、呕吐、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或血小板减少。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系统症状和脑膜刺激症。
外周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淋巴细胞亚群检查cd4/cd8细胞比例可无明显变化。此期持续一两个星期。由于此期症状无特征性,且较轻微,常易误诊为感冒而被忽略。在被感染2~6周后,血清hiv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
二、无症状感染期
此期感染者除血清hiv抗体阳性外,t细胞数量可进行性减少。但病毒在持续复制,且感染者已具有传染性。
临床症状:无。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大,现在认为是2~10年,一般6~8年。这对早期发现患者及预防都造成很大困难。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前期亦称ldquo、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临床症状: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直径1cm,持续3个月以上,淋巴结肿大多对称发生,触之质地韧、可自由活动,无压痛,对一般治疗无反应。常伴有疲劳、发热、全身不适和体重减轻等。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可诊断为属此期。部分病例肿大的淋巴结年余后消散,亦可重新肿大。约30%患者可只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而无其他全身症状。有的患者出现头痛、抑郁或焦虑,有的出现感觉神经末梢病变,甚至出现反应性精神紊乱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有关。部分患者已有免疫缺陷的表现,除上述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外,反复出现各种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性感染。
但近年来许多学者主张取消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前期,将淋巴结肿大等归入无症状感染期,但全身一些表现归入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期。
四、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期
临床症状:除具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前期的特征外,可有明显的发热,疲乏、盗汗,出现不易控制的体重减轻(10%),持续性腹泻,持续性发热(38℃)3个月以上等临床表现;并出现严重的免疫缺陷的临床表现,如细胞免疫反应迟缓,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及器官,且常有多种病原体引起感染和肿瘤并存。
容易受感染的系统或器官波及:
1、皮肤黏膜表现:多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均有皮肤黏膜感染。常见黏膜感染有口腔黏膜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一般无症状。波及咽部及食管时,引起严重吞咽困难。皮肤感染有复发性单纯疱疹性口炎、慢性单纯疱疹性肛周溃疡、带状疱疹、水痘、皮肤真菌感染及甲癣等。同性恋者还可发生肛周尖锐湿疣和传染性软疣。脂溢性皮炎样病变常发生在患者的生殖器,头皮、面、耳及胸等处也可见到,表现为红斑样、角化过度的鳞屑斑。在面部常呈蝶形分布。病因不明。
2、泌尿系统: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性肾损害。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肾损害的发生率约为20%~50%。机会性感染是引起肾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感染引起的体液及电解质异常、败血症、休克、肾毒性抗生素的使用及恶性肿瘤等均可引起肾损害。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可引起免疫复合物肾炎。病理变化为局灶性或弥漫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管萎缩及局灶性间质性肾炎等。hiv本身亦可能引起肾损害,导致hiv相关肾病。病理改变以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最多见,特征性变化有肾小球血管丛塌陷,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显著肿胀与肥大,间质水肿、纤维化及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微囊泡形成。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内皮细胞小管网状包涵体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静脉药瘾者较多见,海洛因及其污染物作为抗原,可引起免疫反应性肾损害,导致海洛因相关肾病。其病理改变也以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为多见,但肾小球血管丛塌陷、肾小管微囊泡及肾小球内皮细胞小管网状包涵体等不及hiv相关肾病明显。临床上可有蛋白尿、氮质血症,或表现为急性肾衰竭或尿毒症等。其中海洛因相关肾病可在半年至6年的时间内进展为尿毒症,而hiv相关肾病可于2~4个月内迅速发展至尿毒症。
3、呼吸系统:主要是机会性感染引起的肺炎、卡波齐肉瘤以及肺结核等。
艾滋病导致的肺结核: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发生的结核最常见于肺部,除具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及胸痛等常见症状外,还有普通结核病的症状,如发热、盗汗、厌食及体重减轻等。有时其临床表现与卡氏肺孢菌肺炎或其他机会性感染难以区别,须借助病原学检查及x线检查来鉴别诊断。
卡氏肺囊虫肺炎:卡氏肺孢菌(肺囊菌)过去认为属原虫,称为卡氏肺孢子虫,现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分析证实属于真菌。该菌引致感染最为常见,约占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肺部感染的80%,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主要的致死原因。本病是由肺孢菌引起的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肺内弥漫性、间质性和肺泡性水肿,肺泡内充满泡沫状水肿液及大量肺孢菌。肺泡壁变性坏死,肺间质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为发热、干咳、呼吸增快、呼吸困难、发绀、通气功能障碍;x线检查呈间质性肺炎表现。症状进行性加重,可死于呼吸衰竭。在痰、胸腔积液、气管灌洗液或气管内膜活检中找到病原菌可诊断本病。此外,巨细胞病毒、弓形虫、隐球菌、类圆线虫、军团菌等亦可引起肺炎。
卡波齐肉瘤:在有广泛皮损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临床上诊断的肺部卡波齐肉瘤约为20%,尸检的发现率为50%。但在不伴有皮肤黏膜损害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肺部卡波齐肉瘤较少见。大多数本病患者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但约40%的患者可无任何这类表现。大面积支气管内膜损害时可有喘息,喉部受累时可发生喘鸣。这些损害导致出血时,可有咯血。支气管镜检查或气管内膜活检可诊断本病。胸部x线检查亦有助诊断。
4、中枢神经系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神经系统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进行性痴呆、幻觉、癫痫、肢体瘫痪、痉挛性共济失调、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及脑神经炎等。除hiv引起的进行性亚急性脑炎外,最多见的是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可参见相关章节。其他还有巨细胞病毒引起的亚急性脑炎、弓形虫性脑炎、类圆线虫感染、鸟分枝杆菌感染、脑淋巴瘤及卡波齐肉瘤等。尤以播散性类圆线虫感染为严重,常危及生命。诊断主要依靠脑脊液检查,头部x线及ct检查。
5、消化系统:约3/4以上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可出现消化系统病变,波及胃肠道的各个部分。假丝酵母菌(念珠菌)属,巨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等侵犯口咽部及食管,引起溃疡。临床表现为吞咽痛、吞咽困难及胸骨后烧灼感,纤维食管镜检可确诊。胃受累相对较少,偶尔可有白念珠菌引起的蜂窝织炎性胃炎,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胃炎。卡波齐肉瘤亦可侵及胃,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巨细胞病毒、鸟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及药物等可引起肉芽肿性肝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及肝硬化等。卡波齐肉瘤及其他淋巴瘤亦可侵及肝脏。各种感染及肿瘤亦可侵犯胰腺,但诊断较难。隐孢子虫、巨细胞病毒、鸟分枝杆菌及卡波齐肉瘤等侵犯肠道,引起腹泻及吸收不良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溃疡性结肠炎,可出现腹泻、脓血便等。其中肠道隐孢子虫感染较为常见,表现为慢性持续性腹泻,水样便可达数月之久,易致患者死亡。诊断依靠粪检、x线、肠道纤维镜检或肠黏膜活检等。直肠肛门癌在男性同性恋者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较为常见,可能由慢性肛周疱疹发展而来,或在性接触时传染乳头状瘤病毒所致。
艾滋病人的急性阑尾炎:aids病人患急性阑尾炎虽然为数不多,腹痛和腹部体征与aids病具有的机会致病菌感染的胃肠道表现相似,因此诊断较为困难。其误诊率高,并发症多,亟待胃肠道外科医生注意。
6、血液系统:血液系统异常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较常见。主要包括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贫血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7、眼部受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视网膜病变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眼部受累亦较常见,但易被忽视。据文献报道,aids有40%~92.3%并发眼部病变,其中眼底损害更为多见。可发生于hiv感染本身,亦可发生于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继发感染。
8、其他:常见有巨细胞病毒及弓形虫感染引起的视网膜炎,眼部卡波齐肉瘤等。hiv本身以及机会性感染或肿瘤亦可累及心血管及内分泌系统等,但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或轻微,可能与发生率较低或不等这些系统病变的临床表现出现患者即已死亡有关。某些患者常有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并伴有体重下降、全身不适及乏力等。有些病例的骨髓、淋巴结或肝活检标本中证实有分枝杆菌属细胞内感染,其预后可能比单纯合并肺部分枝杆菌属感染更差。
4、艾滋病应该如何预防
艾滋病感染的途径就是体液的交换,艾滋病完全可以通过下面的措施来预防。
1、安全性行为:在所有的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没有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性交模式,如阴道交和肛交是一种高危行为。少数人透过和艾滋病感染者进行口交而通过伤口被感染,但这种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低风险的。但是,如果你希望绝对的安全,甚至在口交中也应当使用安全套。
2、不要共用针头:如果你需要诸如海洛因这样的麻醉剂,不要和别人共用你的针头,以及不要使用已经被人使用过的针头。
3、加强消毒:医护工作者遵循了一定的安全措施就可以避免艾滋病在患者和工作人员间、患者之间的传播。通过针刺感染艾滋病的比率少于1比200。在针刺后使用抗艾滋病药物进行消毒可以进一步减轻被感染的风险。
4、管理好个人卫生用品:唾液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一般接吻是不会传播的。但是如果健康的一方口腔内有伤口,或者破裂的地方,同时艾滋病患者口内也有破裂的地方,双方接吻,艾滋病病毒就有可能通过血液而传染。汗液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患者接触过的物体也不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但是艾滋病患者用过的剃刀,牙刷等,可能有少量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毛巾上可能有精液。如果和患者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就可能被传染。但是,因为性乱交而得艾滋病的患者往往还有其他性病,如果和他们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即使不会被感染艾滋病,也可能感染其他疾病。所以个人卫生用品不应该和别人共用。
5、艾滋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目前检测hiv的方法有100多种,可以分为抗体检测和病毒检测两大类。
病毒检测:包括细胞培养(病毒分离)、p24抗原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早期对hiv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血清学试验检测抗hiv的抗体,间接地诊断hiv感染。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不断被应用到hiv的检测中,尤其核酸检测已经成为了hiv实验室诊断的发展方向,它可直接检查hivrna,可在发现血清学变化之前检测hiv感染,而且比p24抗原检测方法更灵敏。
抗体检测:hiv抗体一般在人感染后几周逐渐出现,可延续至终生,血清学试验分为初筛和确认试验。最常用的初筛试验和确认试验分别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试验(wb)。常规实验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试验(westblot)、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快速检测方法: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斑点免疫结合试验、p24抗原的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rt?pcr检测法、荧光实时pcr检测技术、支链dna(bdna)、连接酶酶促链式反应(lcr)、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nasba)、转录介导的扩增(tma)。
一、血液检查
1、血常规:常有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呈轻度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常降至4.0times;109/l以下。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加,有核左移现象。少数表现为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多1.0times;109/l。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含空泡的单核细胞出现。血小板一般无变化,一旦有变化,血小板可明显减少。
2、beta;2-微球蛋白和新蝶呤(neopterin)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清beta;2微球蛋白和新蝶呤。它们是被激活的巨噬细胞的产物,其血清水平的升高意味着免疫激活,具有与cd4t细胞绝对计数、淋巴细胞百分率、cd4/cd8细胞比例下降同样的临床意义,即预示病情进展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二、免疫系统检测
1、淋巴细胞亚群检查:cd4t细胞减少,cd4/cd8比例下降,正常人cd4/cd8之比为1.75~2.1,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常1.0。
2、t细胞功能下降: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试阴性。体外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刺激时,淋巴细胞转化降低。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降低。t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gamma减少。
3、b细胞功能失调:有不同程度的免疫球蛋白及免疫复合物升高。出现自身抗体,如产生rf、抗核抗体和抗淋巴细胞抗体等。
4、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下降。
5、淋巴结活检: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高发地区及高危人群中,对腹股沟以外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特别是持续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人普遍进行淋巴结活检是重要的措施,可见到淋巴结的反应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等非特异的、但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的病理表现。有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表浅淋巴结消失,不易做活检。
三、病原学检查
1、hiv-1的病原学检查:
(1)hiv-1血清抗体的检测:包括抗-gp120及抗-p24,大多数hiv-1感染者在3个月内血清抗体阳转。因而,测定血清抗体是目前确定有无hiv感染的最简便、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常用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测定(ifa),放射免疫试验(ria)等。一般多用elisa法作初查,其灵敏性为99.5%。但由于它是用hiv-1作为抗原进行检测,与淋巴细胞抗原有交叉抗体,可有假阳性出现。故对初查阳性者,再用硝酸纤维膜免疫印迹试验(westenblot,wb)确认。
硝酸纤维膜杂交试验特异性强,假阳性率极低。其诊断标准是:如elisa连续两次阳性,且wb检测出现p24,gp41,gp120或gp160条带中任何两条条带阳性者,则可确认为hiv感染。如没有两条条带阳性者,则只能诊为ldquo;未定型rdquo;(indeterminatepattern)。这时可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特异的病毒核酸,或继续密切观察,反复作上述检测,以明确诊断。
(2)检测病毒抗原:由于抗体出现晚于抗原,因而不能早期诊断。如果在抗hiv-1阳转之前的窗口期筛选献血员,就会出现假阴性,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筛选献血员最好加测病毒抗原。通常检测p24,其灵敏性及特异性均较高。既有助于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献血员筛选、药物疗效考核等。
(3)检测病毒核酸:在抗hiv-1阳转之前的窗口期,还可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ivrna。此法灵敏度更高,检测周期短,也有助于早期发现、献血员筛选、药物疗效考核等。但操作必须十分小心,防止污染,以避免假阳性。
(4)病毒分离和培养:从患者的淋巴细胞、血液、精液及其他体液中均可分离出病毒,阳性率较高,反复多次分离阳性率可达100%。分离的病毒可用cd4t细胞培养。但方法复杂,成本较高,一般只用于实验室研究。分离或培养到hiv均为确诊的依据。
2、hiv-2的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发现约80%的hiv-1和hiv-2感染之间存在交叉反应。故用于检测hiv-1感染的elisa和riba法难以确定hiv-2感染。特别是发生了hiv-l和hiv-2双重感染时,使诊断更为困难。不过,hiv-2特异的elisa及wb法药盒现已有商品出售。在hiv-2流行区,可在检测hiv-1的基础上,先用hiv-2特异的elisa药盒区别hiv-1和hiv-2感染,再用hiv-2特异的wb法作确认试验。在非流行区,当hiv-1试验阳性或弱阳性,而wb法不明确或阴性,或临床怀疑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而hiv-1试验弱阳性、wb法阴性时,也要用hiv-2特异的elisa药盒检测,以明确诊断。
近来为了节省时间和经费,大部分试剂盒厂家和血库采用hiv-1和hiv-2抗体联合测定。联合测定的elisa模式与hiv-1抗体测定相同,不同的是在包被固相载体时用hiv-1和hiv-2二种抗原的混合物替代单一的hiv-1抗原。
四、并发症相关检测
本病极易并发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并常死于这些并发症。因此,对本病患者进行胸部及胃肠道x线检查,及早作出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诊断,对及时治疗和延长患者的生命是十分重要的。
1、消化道x线检查
胃肠道机会性感染主要的病原体是巨细胞病毒,恶性肿瘤仍以卡波齐肉瘤为常见。
(1)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可侵犯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以结肠最为常见,个别病例可累及整个胃肠道。巨细胞病毒性食管炎或胃炎在x线片上表现为黏膜皱襞肿胀,小的充盈缺损及浅表溃疡或糜烂等。巨细胞病毒性结肠炎病变有散在性及局灶性两种。散在性者病变侵犯整个胃肠道,但程度不一。钡灌肠示结肠袋形消失,肠腔轻度狭窄,肠黏膜可有肉芽肿、糜烂及浅表溃疡等。节段性者以侵犯盲肠及末端回肠为主。x线造影显示盲肠痉挛,黏膜皱襞不规则增厚及表浅的鹅口疮样溃疡,但应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x线表现相鉴别。上述x线表现均为非特异性的,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必要时应配合内镜加活检以确诊。
(2)卡波齐肉瘤:卡波齐肉瘤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食管卡波齐肉瘤在x线片上显示食管中段呈多发性腔内息肉样病变。胃卡波齐肉瘤表现为胃远端散在性、多发性无蒂的黏膜下缺损,轮廓光滑,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少数病变中央有钡剂积聚,显示ldquo;牛眼征rdquo;,在充气扩张的胃内还可见不规则增厚的黏膜皱襞。十二指肠卡波齐肉瘤为球部内黏膜下结节或轻度斑片状隆起。小肠卡波齐肉瘤为多发性结节伴中央溃疡。结肠卡波齐肉瘤以直肠最明显,表现为整个结肠黏膜下散在的结节状充盈缺损,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不等。较晚期患者结节融合和环形浸润肠壁,使直肠狭窄和僵直。
2、胸部x线检查
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有卡氏肺孢菌肺炎,恶性肿瘤有卡波齐(kaposi)肉瘤。
(1)卡氏肺孢菌肺炎:典型x线表现是:初起时两肺先出现混合性肺泡及间质炎性改变,以肺门周围散在性网状结节样间质浸润为主,从肺门向外扩展。随后在数日内病变进入肺泡,发展成肺泡性实变,在肺野内形成均匀斑片状实变影,其间夹杂有广泛性或局灶性肺气肿或小段肺不张,以肺外围最明显。呈粗糙的或细颗粒状的ldquo;毛玻璃样rdquo;表现,病变可仅限于一个肺叶,也可弥漫分布。有时片状阴影可融合成大片状均匀致密的浸润影,呈向心性分布,与肺水肿的x线特征很相似。也可在ldquo;毛玻璃样rdquo;背景上出现结节状病灶。在肺周围还可有条状阴影,有些则仅表现为粗结节阴影。但这些x线表现没有特异性,确诊需要反复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找到病原。不典型x线表现有:肺大叶性实变,可一叶也可多叶实变;肺空腔形成或胸腔积液;肺泡内渗出物亦可钙化等。应注意与肺结核或肺部真菌感染相鉴别。胸内淋巴结增大,主要是位于纵隔、右气管旁及两侧肺门的淋巴结增大。有的病例甚至无呼吸系统症状出现,而仅于x线片上显示胸内淋巴结增大,以后才被证实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此种x线表现强烈提示肺内有严重感染或肿瘤存在,需作纤维支气管镜或淋巴结活检。
(2)卡波齐肉瘤:最常见的x线异常是肺间质浸润,约占肺卡波齐肉瘤患者的80%。此外,可见肺野内直径1cm的、境界不清楚的多发性小结节影及明显的条状阴影。常伴有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也可有胸腔积液。当x线表现不明显时,ct检查有助诊断。
6、艾滋病病人的饮食宜忌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要经过5年-8年,甚至更长的潜伏期才发病。艾滋病病毒会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患者因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而重复感染多种疾病,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肺炎、脑炎及其他感染等,后期常发生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一旦患病后,除了积极进行药物治疗,日常的饮食调养也很重要。一般来说,艾滋病患者因体质改变而出现蛋白质消耗增加、小肠吸收能力减退、体重减轻等现象,长期服药也会影响患者的造血功能,所以应遵循“多样、少量、均衡”的原则,选择高蛋白质和高热量的食物。像鸡肉、鸽肉;牛奶及乳制品等;海水鱼、虾、贝、蟹等;豆腐、豆浆或其他豆制品。同时要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菠菜、南瓜、胡萝卜、青椒、绿豆、苦瓜、黄瓜、西瓜、葡萄等。
艾滋病患者必须要注意饮食卫生,半生不熟或者生食、烧烤煎炸的东西不能再吃,特别是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喜欢吃生食,这些习惯要改变。
7、艾滋病的常规方法
由于目前对病毒感染性疾病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所以对艾滋病也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加之,hiv病毒核酸与宿主染色体dna整合,利用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给药物治疗带来了困难。hiv感染的早期治疗十分重要。通过治疗可减缓免疫功能的衰退。hiv感染者患结核、细菌性肺炎和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危险性增加,进行早期预防十分重要。
支持疗法
尽可能改善艾滋病患者的进行性消耗。
免疫调节剂
1、白细胞介素2(il-2):提高机体对hiv感染细胞的mhc限制的细胞毒性作用,亦提高非mhc限制的自然杀伤细胞(nk)及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的活性。
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增加循环中性粒细胞,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3、灵杆菌素:激活脑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与功能,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刺激机体产生体液抗体,使白细胞总数增加,吞噬功能加强,激活机体防御系统抗御病原微生物及病毒的侵袭。
4、干扰素(ifn):α-干扰素(ifn-α),对部分患者可略提高cd4 t细胞,40%kaposis肉瘤患者有瘤体消退;②β-干扰素(ifn-β):静脉给药效果与ifn-α类似,但皮下注射,抗kaposis肉瘤作用较弱;③γ-干扰素(ifn-γ)提高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活性,抗弓形体等条件性感染可能有一定效果。
抗病毒制剂
1、 抑制hiv与宿主细胞结合及穿入的药物:可溶性rscd4能与hiv结合,占据cd4结合部位,使hivgp120不能与cd4t淋巴细胞上的cd4结合,不能穿入感染cd4t淋巴细胞。
2、抑制hiv逆转录酶(rt)的药物:通过抑制逆转录酶,阻断hiv复制。效果较好的药物有:迭氮胸苷、双脱氧胞苷。